本所消息

◆本所司徒惠康特聘研究員今(111)年12月5日就職為本院第七任院長。司徒曾任國防醫學院院長,擁有少將軍銜,他也是首位由副院長接任院長的國衛院高層;他表示,未來將強化公信力、協調力、研發力,並繼續發揮協調整合資源的能力,幫助國內醫藥衛生研究的發展。
◆《2022疫苗研發Workshop》 盤點國內疫苗研發現況 (2022年4月21日)  link

本所李敏西研究員榮獲本院110年度「傑出學術成就獎」 

難纏的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 可望找到治療新解方 Link(一) 記者會實錄Link(二)

如何辨別腸病毒EV71型疫苗?關鍵在於VP2抗原決定位 Link(一) 記者會實錄Link(二)

本院專利獲頒「107年國家發明創作獎」銀牌 Link

.「2019 醫療院所及社區抗藥菌研討會」
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於10月18日(五)假台北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辦理「2019 醫療院所及社區抗藥菌研討會」,本次會議由本院與疾病管制署共同辦理,活動當天由梁賡義院長與疾管署周志浩署長開場,並邀請到WHO抗藥性微生物顧問,香港大學Keiji Fukuda教授蒞臨擔任keynote speaker,與本院及國內抗藥性微生物專家一同討論及分享研究成果。當日並安排感謝狀致贈活動,由本院司徒惠康副院長代表向國內多家醫療院所頒發感謝狀,以表達本院對長期合作單位的感謝之意,並期望未來能持續在抗藥性微生物議題合作,攜手讓台灣成為更安全美好的家園。


.「
2018微菌移植FMT共識會議」  產官學研攜手合作 共創微菌移植未來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共同舉辦「2018微菌移植FMT共識會議」,將於 2月 24 日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米開朗基羅廳召開,本次會議目的是為我國腸道微菌移植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 技術發展方向及制度規劃,尋求產官學研界的共識。本次會議廣邀國內醫學界、公部門與學術界之微菌移植研究專家擔任講者,從實務的角度探討如何藉由法規與制度的配合,落實微菌移植技術的發展目標。

腸道微生物相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近幾年最重要的醫學進展之一。研究發現許多疾病如肥胖、感染症,消化系統疾病,癌症,阿茲海默症等,都與腸道微生物相有密切的關聯。台灣醫學界近年積極投入腸道微菌移植技術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發展,透過轉移健康捐贈者的腸內細菌到患者腸道中,有助恢復腸道菌落的平衡,用來治療疾病或者輔助治療疾病。

本次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共同舉辦的共識會議,將就FMT適用法規、適應症範圍、施行移植醫院資格、操作人員資格、操作審查流程等相關內容尋求共識,並彙整共識做為未來施行規範之參考依據,以期保障全國民眾醫療衛生安全。

◆「2017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成果發表會」–科學實證支援「防疫一體」,共同護衛國人健康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蚊媒病中心)、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感疫所)與衛生福利部於3月29日,假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共同舉辦「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暨蚊媒病防疫成果發表會」。針對「蚊媒病防治成果」、「致病性微生物研究」及「疫苗開發」三方面研究進行報告,期盼透過此次發表會,展現我國於防疫之技術成果與發展潛力,將科學防疫實務經驗推向國際,展現台灣在防疫科技產業的實力。

本院感疫所秉持「防疫一體(One Health)」概念,致力於國內重要感染症監測研究與疫苗研發,為國人帶來更安全的生活環境。發表會報告主題包含積極拓展東南亞防疫合作以落實政府新南向政策、堅守抗藥性研究監測,建構人類與環境「防疫一體」,並建置疫苗生產平台,提升國家疫苗自製能量。

拓展東南亞防疫合作,落實政府新南向政策

感疫所李敏西研究員分享成功建立「亞太腸病毒偵測網絡」之合作心得。網絡會員包括越南、柬埔寨及馬來西亞等地之研究組織,合作項目包括進行東南亞腸病毒流行病學資料收集與研究,協助各國政府掌握疫情及病毒演化,並輔導疫苗廠至東南亞進行跨國臨床試驗。因應目前國內疫苗廠已完成腸病毒A71型(EV-A71)疫苗的第2期臨床試驗,未來關鍵且艱鉅的第3期臨床保護力試驗,必須招募數千名健康嬰幼兒,通過後才能取得正式上市許可,然而台灣已成為少子化的國家,未來若能與新生兒人數多且腸病毒71型高度流行的東南亞國家合作,可加速評估疫苗的臨床保護效果,加緊疫苗開發腳步,並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

堅守抗藥性研究監測,人類與環境「防疫一體」

近年來,多重抗藥性革蘭氏陰性細菌的增加,導致多粘菌素(colistin)的復甦,使其成為最後的治療選擇。去年底中國發現一個抗colistin的基因(plasmid-mediated colistin resistance gene),mcr-1,引起國際重視。感疫所楊采菱研究員執行的「台灣抗藥性微生物監測計畫(TSAR)」從過去數年的臨床菌株及市場肉品所分離出的菌株中,找到具mcr-1陽性之抗colistin大腸桿菌,顯示新型colistin抗藥機制mcr-1是藉由質體,在人、肉品與動物身上傳播。另外根據TSAR的研究成果亦顯示,抗生素fluoroquinolone健保外使用量逐年升高,造成抗藥性細菌 H. influenzae出現。

感疫所羅秀容研究員執行的「台灣黴菌抗藥性監測計畫(TSARY)」顯示熱帶念珠菌臨床菌株對氟康唑(fluconazole,醫用唑類藥物)具有抗藥性的比率比其它念珠菌種高,團隊後續在台灣首次發現環境中也有造成病患感染且對藥物感受性低的同源熱帶念珠菌株,且和病患分離的屬於同一個基因型。顯示病患所感染到的抗藥性菌株,是有可能來自環境的抗藥性菌株,同樣的,感疫所吳綺容醫師發現約7.5%環境煙麴黴菌株對醫用唑類藥物產生抗藥性,且大部分的抗藥性菌株抗藥性基因型是TR34/L98H,此基因型目前被認為和環境長期使用唑類殺真菌劑有關。

雖然抗藥性問題不容小覷,但透過國人的努力,仍能有效的遏止相關問題,根據感疫所郭書辰醫師研究發現,過去醫院內為了因應超級細菌問題,每年藥費高達六十億元,但經過我國醫界與衛生單位遵循國際準則,以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及國人配合攜手對抗超級細菌,仍可有效降低抗藥性問題。近年來加護病房感染率皆顯著降低,而成效最為顯著的一個例子是疾管署推動『中心導管組合式照護』,成功降低加護病房血流感染。

而黴菌抗藥性的監測成果,則可做為推動減少農業殺真菌劑使用政策的重要參考資料,例如農委會所提出 10年農藥減半規劃,藉由推動合理用藥及使用對環境、人體危害較低的農藥的願景,期望減少環境唑類抗藥性人類致病黴菌的盛行,確保醫用唑類藥物於治療黴菌感染症的臨床療效,達成人類與環境「防疫一體」的目標,也顯示在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努力下,我國醫藥衛生的持續進步與持續發展。

建構疫苗生產平台,提升國家疫苗自製能量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製劑廠主要任務為執行國家疫苗政策,及因應緊急疫情製備國人所需疫苗 (細胞培養技術),在國內疫苗產業鏈扮演連結上游學術研發及下游業界產品化之重要角色。目前,感疫所生物製劑廠已建立PIC/S GMP品質系統及完整的製程開發平台,通過上市藥製造PIC/S GMP查核的有卡介苗及抗蛇毒血清等2類產品,並已開發數種疫苗進入台灣臨床試驗。未來可配合政府策略,建立技術合作或供應鏈的連結以開拓國內外市場。

此次藉由成果發表會將介紹生物製劑廠為了建立緊急疫苗生產的能量,分別建構2種疫苗生產平台技術分別為細胞培養疫苗與模組化次單位疫苗量產技術開發平台,分別已開發H5N1、H1N1及H7N9新型流感,未來若遇緊急疫情可立即啟動,目前持續進行維繫國安之演練以備不時之需。

針對國人最擔心的嚴重腸病毒71型感染,將由感疫所周彥宏副研究員報告「黏膜性載體疫苗運用於腸病毒及人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及研究」,團隊經過3年研發,搶先全球利用黏膜性載體攜帶驅動腸病毒顆粒基因構成的「廣效型腸病毒疫苗」,現已完成動物實驗,目前周博士是台灣第一位成功建立腸病毒71型感染動物模式,未來通過臨床試驗後,此疫苗可經鼻吸入,針對嬰幼兒與老年人進行預防性保護。

國衛院期盼透過此次發表會,促成產學界交流與合作,鏈結我國生物醫學研究成果與生技產業之生態系,並落實防疫科技新南向政策,協助廠商前進東南亞,將科學防疫實務經驗與國內產業合作共同推向國際。

廖經倫博士獲遴選擔任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 (Dr. Ching-Len Liao assumes directorship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 and Vaccinology) (自2014年9月起) (第572期2014-09-25)

一代學術大師,化雨春風 — 追思何曼德院士 (In memory of Dr. Monto Ho) 《詳細內容》

■   賀!本院疫苗研發入圍2017臺北生技獎「技轉合作獎」–「創新多價型嬰幼兒手足口病疫苗開發」Link

■   賀!本院疫苗研發榮獲2016臺北生技獎「技轉合作獎」銅獎:產學合作促成流感H7N9人用疫苗開發! Link

■ 賀! 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周彥宏副研究員榮獲第十二屆「國家新創獎」!Link

■ 賀!!! 本院杜鴻運博士榮獲「防疫績優個人獎」 《詳細內容

產學合作與技轉公開消息 (資料來源:本院技轉及育成中心 連結Link)

■ 徵選「懸浮狗腎細胞(MDCK)量產季節性流感疫苗技術開發」產學合作廠商(2017/07/12)

■ 徵求「開發生存素為基礎之癌症疫苗」產學合作廠商(2017/07/07)

■ 徵選「開發腸病毒71型疫苗抗原定量檢驗方法」產學合作廠商 (2017/06/22)

■ 徵選「合成胜肽應用於癌症免疫治療」技術移轉廠商(2017/04/21)

■ 徵選「多價型手足口病疫苗之基於腺病毒載體之疫苗.( Multivalent adenoviral vector-based vaccine against hand-food-mouth disease )」技術移轉廠商(2016/12/30)

■ 徵選「無血清細胞培養腸病毒71型疫苗」產學合作廠商(2016/12/21)

■ 徵選「用於治療艱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相關疾病之組成及方法」技術移轉廠商(2016/09/19)

■ 徵選「脂質化蛋白技術平台應用於人用疫苗」技術移轉 (非專屬授權) 廠商(2016/04/14)

■ 徵選「登革病毒次單位疫苗」技術移轉廠商(2016/01/29)

■ 徵選「治療型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技術移轉廠商(2016/01/26)

■ 徵選「免疫原性組合物及其用途 / Immunogenic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專利技術移轉 (非專屬授權) 廠商(2016/01/20)

■ 徵選「於99年10月26日核准執行之腸病毒EV71疫苗第1期臨床試驗相關資料」技術移轉 (非專屬授權) 廠商(2016/01/20)

■ 徵選「MDCK懸浮細胞與化學全合成培養基技術開發用於疫苗生產」技術移轉廠商(2016/01/14)

■ 徵選「新世代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產學合作廠商(2015/10/08)

■ 徵求「廣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計畫產學合作廠商(2015/09/30)

■ 徵選「合成胜肽癌症免疫治療劑」技術移轉廠商(2015/09/21)

■ 徵選「B型腦膜炎重組次單元疫苗」技術移轉廠商(2015/08/11)

■ 徵選「重組含毒素A 受體之脂蛋白疫苗以預防困難腸梭菌引起的疾病」技術移轉廠商(2015/03/11)

■ 徵求「發展重組腺病毒疫苗用於預防RSV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症」計畫產學合作廠商(2015/3/5)

■ 徵選「篩檢B型肝炎病毒pre-S2區域缺失之基因晶片與蛋白質以及其臨床應用」技術移轉廠商(2014/4/22)

■ 徵選「新世代腸病毒71型疫苗」產學合作廠商 (2014/9/12)

■ 徵選「cGMP製造腺病毒-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技術移轉廠商 (2014/8/18)

■ 徵選「B 型腦膜炎重組次單元疫苗」技術移轉廠商 (2014/2/10)

■ 徵選「無血清細胞培養H7N9人用疫苗開發計畫」技術移轉廠商 (2013/11/25)

■ 舉辦「2013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術招商說明會」 (2013/10/14)

■ 徵選「開發 H7N9 流感疫苗製程並完成臨床試驗第二期與第三期試驗」產學合作廠商 (2013/07/25)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連結 Link)

■ 本院生物製劑廠獲PIC/S GMP認證 (第552期2014-05-09)

■ 本院與越南新興感染症合作計畫成功達成階段性任務 (第532期2013-12-12)

■ 本院感疫所生物製劑廠成為DCVMN會員,取得疫苗國際認證機制 (第525期2013-10-25)

■本院完成第一階段H7N9疫苗株馴化並選出優質H7N9疫苗株(RG-268)(第523期2013-10-11 )

■ 本院與潤惠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RSV產學合作合約 (第480期 2012-11-13)

■ 本院與國立陽明大學首創博士生至生物製劑廠學習的人才培育模式 (第465期 2012-08-01)

■ 我們的足跡-國家衛生研究院 感染症研究組(1997 ~ 2011) (第428期2011-11-02)

■ 全球第一次發展的腸病毒71型人用小兒疫苗第一階段臨床試驗完成 (第 421 期2011-09-14)

■ 本院3項研究成果榮獲「第8屆國家新創獎」獎項 (第419期2011-08-29)

■ 本院醫學工程研究組與疫苗研發中心榮獲國家新創獎頒獎 (第355期2010-05-27)

■ 本院榮獲2009 第七屆國家新創獎兩項:第一項、疫苗研發中心研發成果 (第351期2010-04-29)

■ 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發中心生物製劑先導工廠落成啟用 (第280期2008-12-05)

■ 立法院衛環及勞工委員會參訪疫苗先導工廠 (第273期2008-10-16)

■ 國家衛生研究院協助越南胡志明市第一兒童醫院首度鑑定出腸病毒71型病例 (第174期2006-11-02)

■ 疫苗研發中心生物製劑先導工廠動土 (第117期2005-09-23)

■ 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發中心-生物製劑先導工廠動土典禮 (第116期2005-09-15)

■ 疫苗研發新里程 國衛院與國際組織簽訂合作備忘錄 (第16期2003-10-30)

■ 疫苗研發中心成立 (第1期2003-07-04)

學術交流與研討會

■ H7N9新型流感的挑戰及因應─參加第8屆流感防控世界大會心得 (第 520 期2013-09-13)

■ 2013年致病性黴菌研討會紀要 (第512期2013-07-17)

■ 台灣細菌多重抗藥性問題嚴重-多重抗藥菌之流行病學及感控國際研討會紀實 (舉辦日期:2013-8-3~4)《詳細內容》

■ 中國大陸H7N9禽流感疫情現況─北京中國預防醫學會、中國疫控中心、北京疫控中心及地壇醫院訪察記行 (第503期2013-05-08)

■ 流感權威Webster教授建議「台灣應開發人用H5N2疫苗」—「新型動物流感研討會」記實 (第482期2012-11-28)

■ 「流感的發病機制:病毒與宿主間的交互作用」研討會會後紀要 (第412期2011-07-11)

■ 第二屆疫苗研發量產國際研討會「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accine from Research to Product Launch」,網址:http://vaccine2.tncity.tw/。(舉辦日期:2010-10-7~8)

■ 出席第三屆禽流感與流感高峰會議會後紀要 (第261期2008-07-24)

■ 新加坡世界疫苗會議後記—兼談台灣的疫苗產業發展 (第257期2008-06-26)

■ 赴加拿大實習cGMP操作演練參後感 (第247期2008-04-17)

■ H5N1病毒的傳染、病理機制及藥物與疫苗研發現況-參加Novartis Foundation H5N1病毒專家研討會記要 (第200期2007-05-10)

『cGMP認證學程授證典禮暨生技製藥講座』(第195期2007-04-04)

■ 提昇台灣生技產業專業人才加速生技產業國際化-cGMP生技製藥國際認證學程七月開辦 (第149期2006-05-10)

■ 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流感疫苗檢驗技術研習心得 (第130期2005-12-23)

■ 第二屆亞洲地區登革熱研究會議 (第123期2005-11-03)

■ 東南亞禽流感訪查研究小組香港、越南、泰國訪查紀事 (第111期2005-08-12)

■ 國際SARS研討會-疫情爆發一年之後 (第49期2004-06-10)

Comments are closed.